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
tip
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由乔治·莱考夫和马克·约翰逊合著,是一部探讨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核心作用的开创性作品。本书不仅挑战了传统上对隐喻的狭隘理解,还展示了隐喻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思维、交流和行为。
本书首次出版于1980年,至今仍对认知科学、语言学和哲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。它揭示了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,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。
warning
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的理论性较强,涉及大量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专业概念,可能对非专业读者构成一定的阅读挑战。此外,书中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可能会引发争议。
info
作者:乔治·莱考夫、马克·约翰逊
出版时间:1980年
出版社:芝加哥大学出版社
书籍摘要
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是一部颠覆传统语言观的经典著作,作者乔治·莱考夫和马克·约翰逊通过大量实例和分析,揭示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地位。本书的核心观点是: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,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,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、表达思想和组织经验。
隐喻的本质与功能
传统观点认为,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,主要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然而,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,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机制,它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,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。例如,“时间是金钱”这一隐喻将“时间”这一抽象概念与“金钱”这一具体概念联系起来,使我们能够用“花费时间”“节省时间”等表达方式来谈论时间。
隐喻的分类
作者将隐喻分为三类:
- 结构隐喻:将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。例如,“争论是战争”这一隐喻将“战争”的结构(如攻击、防御、胜利、失败)映射到“争论”上,使我们能够用“攻击对方的论点”“防守自己的立场”等表达方式来谈论争论。
- 方位隐喻:通过空间方位(如上-下、前-后、内-外)来组织抽象概念。例如,“快乐是上,悲伤是下”这一隐喻使我们能够用“情绪高涨”“心情低落”等表达方式来描述情感状态。
- 本体隐喻: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实体或物质。例如,“通货膨胀是一个实体”这一隐喻使我们能够用“通货膨胀加剧”“控制通货膨胀”等表达方式来谈论经济现象。
隐喻与思维的关系
作者进一步指出,隐喻不仅影响语言表达,还深刻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。例如,“时间是金钱”这一隐喻不仅使我们能够用金钱相关的词汇谈论时间,还使我们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量化、管理和节省的资源。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尤为明显,体现在我们对效率、计划和时间的重视上。